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69短视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69短视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一线城市,年薪超过四十万的有多少?
目前我国总共有4个一线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
提到一线城市,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的是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工资水平高等等,因此很多人挤破头也要往一线城市。
但实际上不管是一线城市还是二线城市,既有一些高薪收入者,同时也有一些低收入人群。
对于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来说,虽然年薪过万的人很多,甚至年薪2万以上的人也是一抓一大把,但是真正能够达到年薪40万以上的人,其实是很少的。
我们来对比几个数据就知道。
1、一线城市社会平均工资。
2019年北京非私营单位年均工资是166803元;上海非私营单位年均工资149377元;深圳非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127757元;. 广州非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119453元。
可以看出,对于收入水平相对比较高的城镇非私营单位来说,一线城市年平均工资都低于17万元,这个平均水平跟40万仍然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而对于那些私营单位以及个体工商户来说,他们的工资水平要比城镇非私营单位低很多,所以从整体来说,真正年薪达到2万块钱以上的在一线城市多算是比较少的,更不要说年薪40万的人了。
2、一线城市年薪过万的人数比例。
在2019年4月份的时候,腾讯曾经做过一份市场调查报告,根据这份市场调查报告数据显示,目前在一线城市当中,北京上海月薪过万的人数比例都超过了35%,深圳月薪过万的人数比例是27%左右,而广州月薪过万人数比例只有15%左右。
那这是不是意味着月薪过万的人很多,甚至年薪40万以上的人也很多呢,其实未必见得,因为工资越往上对应的人数会越少。
对此我们可以从网上一些 *** 工资来看一下。
比如基于253,431份样本得出的数据显示,目前深圳整个社会的平均工资也只不过是5199元,其中月薪在1.5万到2万之间的比例是3.2%,月薪达到2万以上的比例只有3.8%左右,按照这个比例来推算,年薪达到40万的人数比例我估计不会超过3%,保守估计应该在2.5%左右。
再比如基于322,401份样本数据分析得出的数据显示,目前北京的平均工资也就6906元左右,其中月薪在1.5万到2万之间的比例是6%,月薪2万到3万之间的比例是7.3%,按照这个比例来推算,那么月薪在3.5万以上(年薪在40万以上). 的比例应该在5%~7%之间。
3、高净值资产家庭数量。
年薪40万达到多少,其实我们可以从各大城市高净值家庭数量来推算一下,根据2019年胡润财富报告数据显示,目前北京拥有600万以上资产的家庭数量是70.4万个,上海拥有600万元资产以上家庭数量60.2万个,深圳拥有600万元资产以上家庭数量17万个,广州拥有600万资产以上庭数量16.2万个。
如果按照每个家庭平均3.5人计算,那么北京600万资产以上家庭数量占比达到11.4%,上海占比达到8.7%左右,深圳占比达到4.7%左右,广州占比达到3%左右。
对于这些高净值家庭来说,他们主要劳动力年薪40万以上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的,当然这里面有可能有一些没有工作的家庭主妇,扣除这些人之后,年薪达到40万以上的人数比例可能会比600万资产以上家庭数量占总家庭的比例更少一些。
综合各种因素之后,我个人认为目前北京年薪达到40万以上的人数占就业人口的比例至少达到6%以上;上海年薪达到40万以上的人口数量占就业人口的比例至少达到5%以上;深圳年薪达到40万以上的人口数量占就业人口比例应该在2.5%左右;广州年薪40万以上占人就业人口的比例应该在2%左右。
而按照当前四大一线城市的就业人口来计算,这意味着北京当前年薪在40万以上的人数应该在72万人左右(就业人口1200万左右);上海当前年薪在40万以上的人数应该在69万左右(就业人口在1380万左右);深圳当前年薪40万以上的人数应该在25万人左右(就业人口1000万左右 ),广州年薪40万以上的人数应该在20万左右(就业人口概是1000万左右)。
当然上面这些数据只是我们根据一些数据推动出来的,跟真实的数据可能有较大的差距。
一线城市,年薪超过40万的人从比例上来说大概在10%左右。年薪40万可以说是非常高的收入了,即使是在一线城市可能也没有多少人能够达到40万的年薪的。
一线城市的平均月薪
现在一线城市月薪能够超过1万元就算是一个不错的收入水平了,如果要是达到3万多月薪那就算是相当好的收入水平了。
根据智联 *** 的数据,2019年北京平均薪酬在11521元,而上海在10967元,深圳在10477元,这样的薪酬水平显然比年薪40万还是低的多的。
年薪40万,每个月的薪酬水平大概在3.33万元,大概相当于一线城市平均薪酬的3倍左右,显然能够拿到年薪40万的人数是不算多的。
即使是在大城市,能够拿到40万的年薪,也能够让自己过上比较好的生活了。而且如果比较节俭,想买房子的话,那么通过自己的奋斗,也可能通过贷款买到自己比较喜欢的房产,这样就能够在大城市拥有自己的温暖的家了。
因此,年薪40万在大城市也算是比较高的收入了。
年薪40万的人员也就是大概10%左右
按照上述智联 *** 的平均收入的数据,一线城市平均月收入大概也就是1.1万元左右,这样的话,假设这个数据是中位数的话,也就是50%的一个分界点。
可以看出来年薪40万元,也就是月薪3.333万元,大概是一线城市月薪平均数的3倍,这样来测算的话,那么年薪40万大概能够占到10%左右的样子。
因此,可以看出来,如果拿到平均收入水平的人员大概是在50%分界点的话,显然能够拿到3.33万元月薪的人员的比例是不算高的,年薪40万的人员大概也就是占到全部就业人员的10%左右。
结论
综上所述,在一线城市,年薪40万的人员大概也就是占到就业人员总数的10%左右。
作为一个二线城市的人来说,身边的朋友基本家庭条件都是中产,特例富豪。本科硕士63开,1成是博士,985 211能占百分之三十,应该都属于知识分子了,收入大部分一年都在8万到10这个区间段徘徊,因为有一半的人都入了体制内,包括我自己,所以大家基本都是4500到6000的月工资加上35000到48000左右的绩效。收入刚够日常使用,因为大家基本上家里都把房子备好,只有少数的还在努力买房,生活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也算得上衣食无忧,剩下的一半基本是国企私企82开,去私企的人比较少,收入少的能有3000多,高的基本上在20到30万左右徘徊,月薪40万以上的以前有8个人,后来有一个辞职入了事业编,有一个接管了家业,这些年薪过40万的,有国企中层,开金融公司的,做房子装修的,做教育中心的,做餐饮饮食的,搞工程做二次分包商的,做手机app开发和适配的,还有一个是做 *** 的,根据概率统计,我们这样的普通人人全中国差不多2亿左右,年薪40万以上的占我朋友圈五分之一,从个人情况来说,年薪四十万差不多占1/35,一线城市我多加一点,1/30一线大城市人口按2000万算,除去400万的孩子不具备赚钱能力,剩下的按比例差不多53.3万左右。个人见解,难免有偏颇,看看就好。
一线城市年薪超过40万的人应该有百来万人吧,但不会特别多!
虽然这些年网上很多人都说一线城市随随便便就能月薪过万,但实际却是很残酷的,在一线城市月薪几千元的人依然是大多数,而且对于很多人来说,即便是在一线城市工作十年以上,月薪大多都会停留在1-3万元左右,我有一个同学是做IT的,在一线城市工作了整整10年了,现在他的月薪就是2万元左右,现在他很焦虑,因为他认为未来几年他的收入不会有太大的增加,所以想在考虑会省会二线城市发展。
一般一个企业高薪的人很少,特别是年薪有40万的人,这样算下来每月的薪水就是35000元左右,这种薪水一般中小公司的中高层都很难触及到这个点,特别是没有多少提成或者奖金分红的,一般月薪大多就在2-3万元左右,除非能力特别强的。
而中大型公司里年薪40万的就很多,但一般比例也不会太高,如果是一个几千人的大企业,年薪超过40万的可能有上百人,基本上就是这样的水平了。
一线城市其实很浮躁,因为有太多一夜暴富的例子,有些人年收入可以达到百万级,但这只是少部分人的风光,大部分人想要拿到这个薪水,要么学历强,至少985211,要么就是工作能力强思维强,不然想要拿到百万年薪可能性很小。
至少在我看来在一线城市至少有一半的人月薪还在万元以下,这真不是吹的,除了一些特殊行业职业工资薪酬高以外,大多数职位都不可能会太高。
所以我们要理性看待一线城市的收入,一线城市确实整体收入高,但要想拿高工资也不容易,在一线城市一万元月薪不是高工资,至少都要两三万起步,不然你就真的是给房东打工,总之,去一线城市工作要有足够的坚持和学习能力,因为竞争真的是太大了!
人数非常多,但比例并不高,目前我国一线城市中,北京和上海平均收入还是领先广深一截,据数据显示上海和北京月收入过万元的人数均超过3成。但月收入过2万的则仅在5%左右,至于月收入过三万的,比例大体也就在1%上下。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身边全是高收入者
这两年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关于很多人在讨论一线城市收入情况的时候,当有人说到月入过万的人很多的时候,就会有一批人出来反驳他,而如果有人说其实一线城市收入没有想象的高时,也会有很多人喷。这就造成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到底一线城市的收入情况究竟如何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在一线城市高收入者非常多,原因也很简单,一线城市汇聚了全国人才,这里大型的央企、国企、外企、民企汇聚,高学历者众多,高端人才鳞次栉比,所以当然集中了很多高收入者。但问题是,高收入者除了一些高级专业人才外,普遍集中于几个行业,比如金融行业、互联网行业,传统行业部分高新人群都集中在中高层,人数非常有限,大量的普通员工拿着非常一般水平的薪水也是正常现状。
所以如果你发现你身边的人真的都是高收入,那么就要思考一下自己所在的环境了,是不是在一个高收入行业中,还是自己出身优越,本身结交的都是家族显赫的人,除此以外普通人身边真正高收入者的人数占比依然不可能太高。
年薪超过40万的有多少人
年薪超过40万就代表月薪超过3万,至少要达到这个水平再加上一些补贴、年终奖之类的才能突破40万。那么在北京、上海这样全国最发达的一线城市,月薪过3万的人数有多少呢?
从抽样调研和统计局的数字来看,比例大体也就是1%上下。比如北京目前常住人口2153万,有二十多万人年薪能够达到40万以上。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1%是一个很低的比例,但放在一个大都市的人口群中,实际上高收入者也真的不少。二十多万人,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群体。
Snapchat为什么能成为美国青少年最喜欢的社交产品?产品亮点在哪?
《纽约客》有一幅漫画展现了Snapchat代沟。一位父亲对自己的脑袋开了一枪,在诊所治疗,因为他努力弄清楚为什么年轻人喜欢用Snapchat。
除了“阅后即焚”等等特点,很多年轻人爱用是因为“父母或其他长辈不用”。他们不想被父母观察到自己的动态,因此刻意使用父母不用的社交软件。是年轻人的叛逆和隐私意识在发挥效应。
来自eMarketer的研究报告指出,美国12到17岁的青少年中,将只有不到一半使用Facebook,这是史无前例的。还有研究称Facebook今年将失去200万25岁以下的用户。
Pew研究中心2018年报告说,13-17岁的美国年轻人中,51%用Facebook,72%用Instagram,还有69%用Snapchat。
对Facebook来说,最糟糕的是有一些年轻人,从拥有手机那天起,就从来没有用过facebook。
这一现象在中国也是一样。中国95后年轻人喜欢用 *** ,而比较少用父母依赖的,一本正经的微信。
*** 好玩之处有很多,比如留言所有人可见,而不是只有好友之间可见。 *** 空间的照片可以分类,而不是像微信那样只有日期和照片、图片。
最近几年,年轻偶像引起追星狂热,很多年轻人为偶像建 *** 群,找到彼此的归属感,组织各种活动。
*** 已经发布了一些95后研究报告,年轻人,成为 *** 一个鲜明的标签。针对不同的社交媒体结构,很多广告、营销活动也依此展开。
今年6月,Snapchat的DAU达到1.5亿,单日流量已超越 Twitter,成为全球发展最快速的社交应用。到今年秋季,Snapchat正在成为美国青少年的社交应用首选。而与此同时,其他社交应用面临着不同的发展现状:
作为美国社交 *** 的鼻祖,Facebook 正在遭遇成长的尴尬期。在关键的流量数据上,正逐渐成为网民主体的青少年用户量出现下滑,该类人群正更多地转向facebook旗下的Instagram和Snap旗下的“阅后即焚”通讯应用Snapchat。从而Reddit等高人气论坛的评论中看,青少年远离Facebook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她们不想在父母存在的平台去进行网上社交活动;想要证明独立性。
而对于Twitter,美国年轻人开始将其定位于它只是一款用来抱怨,表达自己的应用,很少也很难在上面找到朋友。很多学生会使用它,也仅仅只是用它来抱怨学校。
Tumblr 和 Twitter 非常相似,却很少有人写上自己的名字。它像是一个秘密社群,周围很多人在用,却没有一个人会去谈论它。
而Linkedin则是个相对严肃的社交圈,不能嬉笑打闹,用于认真的记录自己的简历,以保持职业人脉,其他用途包括找工作、社交、招人等等。
相比上述应用,Snapchat的定位更加垂直于社交领域,强调关注与互动,旨在打造朋友间更为亲密的社交 *** 。其中Snapchat在社交应用交互逻辑上的革新,特点是追求快速分享的“阅后即焚”新玩法,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差异化市场博弈范例。
但是,对于Snapchat的认知,你如果还停留在“阅后即焚”四个字上,那这样的想法就太狭隘了。
以产品私密性的特点吸引用户只是这款应用价值实现的之一步。Snapchat最初吸引人的功能并非图片的可消除性,而是它比短信甚至其他分享工具可以更快地发送出图片给你的好友。显然,snap是想要创造一种新的社交方式。
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交方式,如何去吸引用户?在吸引了用户以后,如何让客户在平台上留存并产生口碑效应?显然,要从用户需求出发,要充分满足顾客需求,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更大化的产生口碑效应。
在社交过程中,人们喜欢分享,但又受约束和限制。Snapchat就是把用户的这种喜欢分享和受约束的感觉抽象出来,加工、转化出来的社交产品。
有使用者表示,“在Snapchat上面,我可以真正的做自己”。在这里,你不用在意他人是否给你点赞,因为只有你主动和她们分享的亲密朋友才能看到你的照片;在这里,你可以不用像使用ins一样,拍照两分钟,修图两小时,最后展示一个光鲜亮丽的自己;在这里,你可以随心所欲的创建各种只能保存24小时的stories。
社交乐趣更大化,包装展示最小化。在Snapchat,用户可以放松心情去感受社交带来的快乐。
Snapchat的大火对中国市场也有非常现实的启示意义。
尤其是在与国内的社交领域进行横向对比后,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 *** 或是陌陌,市场上几乎已经不存在纯粹的社交产品。当短视频、直播、内容社群等成为了社交产品们的标配,社交已经成为了一片让创业者望而生畏的红海。而Snapchat的存在有些类似于创业者们的鸡血,让人们相信“社交的饼”可能并没有画完。
从2012年Snapchat上线至今,国内相继出现了不下50家类似的应用产品。只不过,擅长走出去引进来的中国创业者们,这次并没有成功复制同样的生长轨迹。
这其中更大的原因在于中西方用户的思维差异。美国年轻人从小接受开放式教育,娱乐活动较多,随时都有精彩的瞬间想要分享。而在国内,国人受传统思想文化影响,骨子里多少都有内敛的天性,不是大多数人都有那种分享私密照片的兴趣的。
其次,国人乐于分享的原因来源于炫耀和展示,人们总是希望给别人展示自己好的一面,而snapchat的模式无法满足用户的虚荣心。除非有一天人们都能放下面子而且能具备娱乐精神,那中国版Snapchat兴许能够火起来。
显然,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将海外社交应用引入中国市场,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只有根据国内的具体情况,结合国人的兴趣特点,走本土化道路,才有可能创新出即时通讯社交应用。
snapchat最核心的卖点就是安全隐私,相信很多人即便不知道 Snapchat,但“阅后即焚”这四个字也听说过,说起来真的很简单,就是你发出去的图片有个限定的阅读时间,过了就会销毁掉。在美国,这个功能紧紧抓住了年轻人的心。snapchat一度成为了美国青少年手机上的必备社交app。国内的很多社交软件都在模仿snapchat的成功模式,但基本上都失败了。
目前国内唯一一款敢跟snap叫板的app应该只有蝙蝠了,蝙蝠采用端对端的加密方式,而且在阅后即焚的功能实现方面甚至做得比snapchat更好,蝙蝠的snapchat有两种模式供用户选择,一种是阅读后即刻焚毁,一种是阅读后倒计时焚毁,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使用需求来选择。
如何看待小米10(8G+128G)定价3999?
小米10,一时无两!
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点,在国内疫情当前的状态下,小米10的高通865在国门上市,还是现货。在这种时期还能有现货,可以说小米10的量产肯定是在年前就实现了的。
在春节后因为疫情的影响,供应链延迟复工,可以说短时间内,其他竞争对手没可能拿出来与小米10对标的产品来打擂台。在一个甚至一个半月之内,只能静看小米10独领 *** ?虽然竞争对手在他们的产品线上肯定也有竞品,但是短时间卡在供应链这一环。
作为小米集团的旗舰,一直是希望往高端去发展。现在正好赶上这个特殊的时期,所以说,现在发行的小米10抛弃极致性价比,选择3999起售的4000档位,是一种必然的选择结果。
1. 小米数字旗舰起跳价格上探的必然性
当小米在红米上装上855的那一刻起,小米的数字旗舰价格上探到4000价位甚至5000价位就是时间问题了。
当年我之一次听说供应链说红米会推出855旗舰的时候,我是不怎么相信的,但是后来红米的一些动作,让我相信了这个事,而最后红米也确实推出了855的旗舰。
你标榜中低端的红米都用上855顶级处理器了,小米的数字旗舰价格上涨到3999起跳不是水到渠成的事嘛。
2. 班上的优等生的价格上探之路之于小米的参考意义
将自己的手机卖出吃瓜群众预料之外的高价,这事苹果几年前就干过。
所以说实话,真的挺为国内的手机厂商高兴的,起码他们不用“摸着石头过河”(非贬义)。
苹果iPhone 7上市的时候,32GB的起跳价格是5388,而在推出iPhone 8的时候,64GB的价格是5888,而苹果的十周年纪念版 iPhone X,厉害了,起跳容量64GB的价格是8388。
一开始其实吃瓜群众没有料到iPhone6时代的模具还能继续用到iPhone 8时代,其实他们只打算买iPhone X的,这样一来,持币待购的苹果的粉丝们,原本打算掏个5388买个乞丐版,现在要掏8388才能买个乞丐版,整整多掏3000块,你说糟心不糟心?
而这事套用到小米身上,就更传奇了。
小米9上市价格是2999,小米10上市价格是3999(6+128),按理吧多掏1000好像也合理,但是实际小米10还有个Pro版,起跳容量8+256价格是4999,而小米10的8+256价格是4299,所以,简单粗暴讲,小米10跟小米10 pro同配置实际价格就差个700块。
4299都掏了,为什么不多掏700整台更NB的?
而这样的话,事情就有些诡异了,本来持币2999准备买台小米10,最后花了4999,整整多花了2000块。
2000块是什么?实实在在的一台红米高端机。
而当你掏到4999买一台小米的时候,你的基友一定反问你:
为什么不买一台iPhone11呢?
3. 对回答的一个总结
红米在去年发展很好,就像我在之一段总结的:
小米数字旗舰的价格在这种形势下,肯定起跳价格会往高端探。
就算你小米10不探,小米11价格肯定要探。
所以这一天肯定会来,或早或晚。
但是我前面也说了,国内的手机厂商,不是涨个价然后你爱买不买就完事了。
依然套用我前边说的“班上的优等生“”摸着石头过河”的理论。
苹果在iPhone X上市以后吃了很长时间的鳖,因为iPhone X价格太高了,群众一开始非常不习惯,但是又不甘心买iPhone 8这种上个世纪的外观设计。
于是都变等等党。
所以不严谨地讲:苹果在iPhone X上市后,销量下滑了几乎一年。
但是后来iPhone X又卖爆了,是在什么时候卖爆的呢?
XS上市的时候,iPhone X的价格下探到6000出头,然后吃瓜群众觉得:长得一个样,又便宜又现代,买买买。
而苹果在iPhone X刚上市销量下滑的时候也没有等死啊,还是有一些骚操作:
比如给老手机推送固件降频(笑),推广12/24期免息的金融手段,以及推广以旧换新(简单粗暴加补贴之类的),以及在一年后推出真香机XR~
这些动作,我想也可以给小米一些启发。
小米在这个定价体系支撑下,1年的苦日子肯定是要过的,就像当年iPhone X上市后那一年一样。
只要能撑住一年,将这个价格体系在吃瓜群众的脑海里立住,后边日子应该要好过很多。
文/小伊评科技
观点一:剥离其他因素,单从硬件角度上出发,小米10值3999元这个价格
今年的骁龙865处理器的成本确实比较高昂,再加上5G配套硬件配置以及其他一些流通成本的激增,今年搭载骁龙865处理器的5G旗舰手机的价格确实都不会太便宜。而且从硬件配置上来说,小米10确实做到了足够的均衡以及全面,是一款名副其实的水桶机,譬如我们就对比一下同为3999元的华为mate30 4G这款机型来说,小米10拥有更加出色的外观,拥有更好的屏幕,拥有更大的电池以及更好的双扬声器等配置,并且还支持双模5G的 *** 。并且不光是Mate30,在面对同价位其他机型的时候,小米10也都具备明显的硬件优势,所以单从硬件角度出发,个人认为小米10 8+128G 3999这个定位没有任何问题。
当然了,值这个价钱并不是指小米10的性价比有多高,根据雷总在发布会以及目前我掌握到的渠道信息来看,小米10的利润率还是比较可观的,起码要远高于去年的小米9,尤其是小米10Pro。
观点二:从市场以及小米所针对的消费人群来说,小米10的定价有待商榷
前文提到小米10从硬件角度上来说定价3999元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我们从小米所面向的消费人群以及整个市场来说,小米10的定价是有一些莽撞的。
小米这个品牌虽然在2019年整整蛰伏了一年,把打造极致性价比这个标签交给了卢总所领导的Redme,并且还做了一系列的努力再争取把小米这个品牌形象尽可能的拔高,譬如发布小米阿尔法,非常激进的采用三星一亿像素的CMOS传感器等等。
但是一个品牌想要高端化,绝对不是一年就能够完成的。尤其是小米数字系列,这个作为一个从小米1代开始就极力打造极致性价比的系列,一个在2019年还在突出性价比的机器突然一夜间成为了一款面向高端手机市场的手机,这个转变未免有些太大也太急了。
因为目前的很多消费者对于小米这个品牌的认知还停留在“极致性价比”这个范畴内,买小米就是奔着性价比去的,而一款起售价格高达4K级的小米数字系列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个非常难以接受的价格——“给我4000块我为什么要买小米呢?”,品牌调性的缺失就是小米手机高端化面临的更大的问题。而3999元这个定价也有待商榷,如果能把价格定在3799元,个人认为对于潜在消费者来说可能更加的友好和容易接受,尤其是在这个受到疫情波及的艰难时刻。
观点三:小米10系列依旧缺乏独特的差异性
小米10虽然整体的配置非常的全面,基本上涵盖到了方方面面,但是一场发布会看下来,我发现能够记住的或者说真正打动我的只有哪个体积很小的65W超级快充头,至于小米10这部机器我并没有发现什么特别的亮点,唯一能够说是特色的可能也就只剩下一亿像素的摄像头以及比较出色的双扬声器了,但是这些配置算是小米手机独特的亮点么?恐怕也并不是,而想要往高端进发,打造出自己独特的特色是非常关键以及必要的,譬如苹果的IOS系统,A系列处理器;华为的麒麟系列处理器以及独占的CMOS传感器;OPPO的超级快充等;这些配置都是其他品牌根本无法复制或者说在短期内无法复制的配置。而小米恰恰缺少的就是这些。
“想买的人买不起,有能力买的人看不上”可能就是小米10这款机型最真实的写照了。
end 希望可以帮到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69短视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69短视频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